人才是强企之基、发展之要、活力之源。阳春三月,辽宁大开厂处处洋溢着创新的激情,澎湃着创造的活力,活跃着创效的身影,铺展出一幅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壮美画卷。辽宁五一劳动奖状、大连市先进集体和先进基层党组织……该厂党委坚持“人才强企”一以贯之,以荣誉勋章彰显企业硬核招牌。
构建发展“全链条”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该厂领导班子深知,走在企业做优做强的道路上,除了需要清晰的战略规划、科学的管理体系、健全的制度规范,归结到底还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对此,该厂党委书记发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带队制定完善发展规划,将干部队伍建设视野拓展到企业转型发展的各个关键领域和环节。
该厂抓牢“培优建强”全链条,完善了全厂221个岗位的《岗位说明书》和《岗位绩效考核标准》,实现全员绩效考核全覆盖,并将年度和月度考核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位,明确部门,压实责任。坚持奖惩并举,完善薪酬扣减机制,及时传导上级公司考核情况,实现员工收入与集团公司、辽宁公司和企业自身经营效益的联动,形成了以岗位价值和业绩贡献衡量工资收入的分配机制。
“与业绩联动浮动工资占比逐步提升至70%以上;生产、管理与后勤的收入分配比例逐步向2:1.5:1靠拢。”该厂组织人事部相关人员介绍,将持续加大工资收入向生产一线苦脏险累和关键核心岗位倾斜力度,合理拉开不同一线岗位收入差距。
该厂还确定“三个三”的全链条、全过程管理体系,建强干部队伍,激发人才活力,推进赋能增效;落实“三能机制”,刚性执行市场化退出、薪酬分配等改革政策,做到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
“‘三个坚持’就是坚持执行契约化管理、坚持执行干部竞争性选拔、坚持强化干部考核;‘三个强化’就是强化定员定编管理、强化全员绩效考核管理、强化工资刚性管理;‘三个畅通’就是畅通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畅通人才选拔培养渠道、畅通员工教育培训渠道。”组织人事部相关人员解释道。
图为运行人员开展仿真机技能竞赛
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员工的收入实现了稳步增加,干事创业氛围愈加浓厚,干部员工队伍建设不断迸发出新活力。
储才增势“强激励”
2024年6月,该厂“首开”职位职级晋升工作,70名员工“晋升大榜”一经张贴,大大提振了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斗志。此外,该厂还首次开放员工使用绩效积分晋升薪级的通道,23人符合薪级晋升条件,薪酬收入得到提高,全员绩效考核正向激励作用充分发挥。
发电部汽机专责徐鹏就是此次职级晋升者之一。作为该厂青年员工的优秀代表,他不仅绩效等级连续“优秀”,还先后获得集团公司青年岗位能手、大连市五一劳动奖章,这些荣誉和贡献都是他此次晋升的依据。
“这次晋升讲究的是‘资力’,突出的是‘择优’导向,不搞‘平均主义’,不搞‘时间久、自然有’。”组织人事部党支部书记崔元元对晋升工作解释。
“资”指员工取得专业技术资格、技能资格及岗位执业证书等情况,“力”是指员工在技能竞赛、科技创新、学术论文等方面取得名次的能力,晋升名额不以部门为单位分配,而是按职级序列和层级分配,员工需在全厂范围内同级间PK,实现人选的从严把关,确保人选质量。
“整个工作流程有章可循、规范有序、不出偏差,确保了职级晋升工作的科学规划、精准发力。”该厂职位职级晋升工作的圆满成功得到上级公司认可,已形成相关经验总结,并在集团公司三项制度改革简报上予以宣传报道。
“青蓝相逢,更能燃起璀璨星火。”该厂党委将青年员工培养作为重点工作之一,着眼于塑造合格“接班人”,完善“选、育、评、推、奖、树”人才培养体系,“从思想上抓引领”,帮助青年及时掌握内外形势和重点工作部署,积极投身企业改革发展;“从业务上施帮带”,帮助青年员工增加知识储备、提升业务技能。通过双向合力,造出了一副驱动强劲的青年素质提升载体。
同时,该厂还组织搭建涵盖业务管理、工程技术、专业技能三个类别的青年人才库,对现有近50名入库人才跟踪培养,并给予岗位轮训、代理高一级岗位工作等政策倾斜,持续开展多工种、多岗位“师带徒”,发挥专业人才“传帮带”作用。目前,10余名青年员工通过培养锻炼已实现岗位提升,青年人才培养成果正逐步显现。
创新突破“集众智”
“创新人人应为,人人可为。”一直以来,该厂塑造创新子文化,传承创新基因、孵化创新成果,职工创新工作室并驾齐驱。
2022年以来,各创新工作室累计开展技能培训1200小时,形成创新成果41项,降低生产成本近6000万元,省级、市级、集团级创新工作室交相辉映,共同构筑起企业创新的坚实堡垒。
回望该厂“创三代”,从70后“创一代”起步艰辛、80后“创二代”结出硕果,再到90后“创三代”青年百舸争流,各项领域创新成果遍地生花,离不开每一个大开人敢为善为、创新求索的努力。
“创一代”的70后马立文与企业共同成长,经历了艰辛的创业阶段,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他倡导“一专多能、全面担当、相互交流、合力攻关”理念,在选题上不拘泥于生产技术问题,专注研究生产管理各环节的“痛点”,解决共性问题。
2024年,工作室首次与企业签订科技攻关项目书,工作室研发“南门岗出入厂车辆信息智能管理系统”,成功搭建了外来车辆出、入厂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了EAM系统与外来车辆管理设备、汽车衡系统有效融合及信息关联。
“创二代”的80后刁云鹏带领工作室是集团公司命名的青年创新创效工作室。他立足安全生产中的运行调整、指标优化、检修技改等“瓶颈”,坚持把学用结合作为引领全体员工开展创新工作的根本保证。数年来,已累计完成了创新项目23项,累计节约成本2500万元以上。
图为刁云鹏创新工作室研讨破解生产难题
针对深耕数智化转型,创新工作室完成外委人员安全信息管控平台的设计应用与长效管理项目,实现了外包人员资质附件的统一管理,节约企业安全管控成本20万元以上。
“创三代”的90后徐鹏承载着前两代创新人的重托和希冀,面对高压旁路调节门可靠性不高、无法实现长时间高深度的热电解耦这一困境,去同类型电厂调研,吸取运行经验,综合对比运行方式,创新实现仅开启低旁供热方式,弥补高旁调门故障的缺口。
他经过谨慎摸索和仔细计算,得出在90兆瓦负荷下,1、2号机组供热能力分别提高60吉焦/小时、150吉焦/小时,主机各项参数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并纳入到常规供热运行方式中,突破了热电解耦能力受限的瓶颈,助力连续多日实现调峰收入破百万元。
“工作室成员在实施创新项目中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并斩获多项荣誉。马立文获评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刁云鹏获得集团青年科技创新先锋、辽宁公司科技新星,徐鹏获得大连市五一劳动奖章,另有多名工作室成员职业技能等级得到提升。”提及创新发展的成果,该厂领导很是自豪。
蓄势转型“新动能”
辅助服务收益达1.7亿元,创历史新高,在公司排名第一;辽宁省内首家于供暖期前率先取得政府定价突破,居民趸售热价调增2元/吉焦,工业蒸汽价格累计上调105元/吨,为辽宁省十四个地市、六大集团区域电厂中的首例,年增加热力收入近1900万元;建成投产厂内一期1.37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和大连开发区排水公司2.45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成为本企业和辽宁公司第一个投产和商业运营的光伏发电项目……
细数该厂“十四五”期间成绩总结,每一项业绩都犹如闪耀的星辰,点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图为大开厂建成投产厂内一期1.37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
“通过实施‘火电+’产业模式,加快构建顺应非化石能源主导的能源体系新阶段,谋求火电长远发展,努力建成‘无废工厂’,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该厂认真规划“十五五”工作目标,“打造综合能源服务基地”赫然在列,树立国能品牌形象。
根据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30万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电厂的供热能力,到2025年底,完成其供热半径30公里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落后燃煤小热电机组(含自备电厂)的关停或整合”,大连金普新区将拆除6座锅炉房中的4座。
结合新区“十五五”供热规划,大开厂所在区域将新增1820余万平方米供热负荷和150吨/小时蒸汽负荷热力需求,新区主要领导多次要求该厂提升供热能力解决此缺口,确保居民温暖过冬。
“只有抓住热力市场拓展机遇,举全厂之力推进二期扩建项目,才可以解决供热缺口问题,更能实现企业的接续发展。”该厂厂长在年初工作会上掷地有声。
目前,扩建项目完成初可研外审并正式列入新区供热发展规划,调研兄弟电厂扩建项目前期各阶段手续办理流程与经验,力争“十五五”期间扩建项目要全面开工建设,高标准投产,机组全部达到“深调峰、快调节、强支撑、宽负荷、高韧性、低排放、多联供、智能化”新一代煤电标准。
同时,该厂还把综合能源产业作为发展工作主线,做好煤电、新能源、综合能源产业“三个联营”,有效应对发电利用小时逐年下降影响,全面推动向综合智慧能源供应商和公用事业服务商转型。
该厂大胆创新商业合作模式,依托“综合能源岛”战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压缩空气商业直供、工业蒸汽、除盐水、城市污泥及垃圾掺烧、CCUS、储能、换电重卡等战新产业布局,实现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共荣共生。
“如今的大开厂,因转型发展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成就人才。”该厂党委书记对企业的未来和人才的接续充满了信心。